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6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1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但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百家讲坛观后感2
记得去年暑假观看过一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令我对貌美如花而且能文能武的穆桂英佩服不已,同时也对杨家将第一代杨业的夫人佘太君等杨门女将心生敬畏,这令我对历史上“巾帼不让须眉”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剧中说,北宋年间,宋辽征战,杨家将奉旨统领宋军保家卫国。穆桂英乃北汉名将穆羽之女,嫁给杨家将第三代杨宗保后亲自跟随杨家众将到边关御辽,在几经周折下夺得帅印,带领宋军击退辽军,取得胜利。
但在此次观看了《百家讲坛》后,令我重新了解了杨家将。首先,正史之中并没有记载杨业的夫人是何人,但一些文人便认为佘太君的原型是宋将折德扆的女儿,“折姓”音同“佘姓”,或许“佘太君”就是由这位折德扆的女儿转变而来。再说穆桂英,剧中说她嫁给杨家将第三代杨宗保,并生下儿子杨文广。但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杨家将第三代也不是别人,就是杨文广。原来由于杨文广和他父亲杨六郎(杨延昭)的年龄相差将近50岁,所以文人们便在其中间添进了一个“杨宗保”。
那既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又是否有“穆桂英”这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呢?如果有,她又是否嫁给了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呢?正史之中,杨文广的夫人也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杨文广有一个堂兄叫“杨琪”,他倒有一个夫人“穆容氏”。但当今我们熟知的“慕容氏”是一个复姓,此“慕”非彼“穆”,或许,穆桂英的原型便是她。最后,历史上有没有杨门女将呢?记得1998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做《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讲坛中给我们分析了,杨业有几个儿子,都不是同时战死的,即使把杨家所有的媳妇加起来,也没有十二个,所以即便我们再怎么凑也凑不成十二个寡妇。
记得讲坛中的讲者说过:“民间叙事,演义传说,只要我们深入、细细地推敲、琢磨,好多东西都经不起仔细地研问。”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平时看的许多历史小说,都以为自己懂得许多历史,历史课上也不怎么听,直至考试落败,才肯认真去学。现在才发现自己懂的不过是那么一点皮毛,和正史根本擦不着边,只有了解正史,才是真正的本事。现在许多古装剧都篡改了历史,里面出现了许多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画面,所以单看电视剧就想了解历史绝对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女生能好好努力,说不定能把穆桂英“巾帼英雄”这个形象变为现实。
百家讲坛观后感3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4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推出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沉谷子烂芝麻的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人何必那么骄傲呢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于教授的这种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演讲技能。她哲理诗般讲演,深入浅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对社会的审美理想,界定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给全世界亿万人心灵送去阳光,使人间温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同时赞扬了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这样高明的人伦智慧!也弘扬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百家讲坛观后感5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6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