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8 21:59:49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Ω?鍪?涞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并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难点:在阅读和训练中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二、解题

……此处隐藏4712个字……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6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 知世 据意 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

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

(2)预习成果展示

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B、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C、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诗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3)前四句小结

写“旅夜”:“夜”,点明泊舟时间;写诗人“夜”晚所见景色。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雄浑阔大、宁静孤寂的江边夜景。 寓情于景——孤独、凄苦。

四、合作探究(通过“书怀”悟实情)

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联。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五、总结

1、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通过“旅”字看背景;通过“夜”字察实景;通过“书怀”悟实情。

2、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六、深入理解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1、再次诵读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结合学过的诗歌,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3、总结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意境雄浑开阔, 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七、作业

1、小练笔:杜甫,我想对你说…....

2、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