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体裁作文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时间:2024-07-13 19:58:17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1

当年轻的父母们聚到一起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前几天张老师推荐给我们看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仔仔细细读了读,写了点感想。

现在的孩子相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孩子们在物质上比我们当初要丰富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加上社会舆论导向和相关资讯教育都在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家长工作的压力使得父母一方面又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的“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觉得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周全的学习计划表,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和大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不能体会大人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家对“不听话”、“无理取闹”、“真犟”、“怎么那么多话”等词语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有没有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暗藏玄机,只有读懂了他的小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他才会向你打开心扉。当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通过他的哭喊声就能把他的需要猜个八九不离十,没有理由他都会讲话了,反而无法理解他了。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细心、用心,就一定会理解他。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当我们和他们交心后,你会哑然失笑“天哪,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所以,读懂孩子,是与孩子快乐相处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他的“不听话”何尝不是在尝试独立?他的“犯别扭”何尝不是坚忍、积极的表现?他的“犯倔”何尝不是一种坚持?他的“说谎”何尝不是一种知错?与其一味严厉处罚,可能换来的“雪上加霜”或者“反目成仇”,不如温柔的“处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第二步谈谈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的,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不能一昧的责怪和惩罚,更不能“揭老底”和“举一反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分析原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办,让孩子勇于担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力,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相信不少家长和我一样,有时面对孩子的犯错,自己是带着情绪的,心情好一点,就一带而过,心情不好,就大声斥责,以一当十,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自己的过激,讨好孩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孩子有样学样,以后遇到事情也会情绪化,而且家长这种打完了又揉一揉的情况多了,孩子对大人的教训也会无所谓了。面对这个问题,很惭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改正,孩子在成长,大人也要与时俱进。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很多毛病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以身作则是父母们要时刻牢记的。

好父母会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玩伴,也可以是最贴心的朋友。前面说过,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基本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方面却不及我们小时候。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玩伴和朋友本来就少,加上父母大多整天忙于生计,使得孩子更加渴望情感的交流。我的孩子曾经在幼儿园说过,他最快乐的事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多么简单的要求,但却是那么难得,让我感动不已却心生愧疚。第三步,我们家长要放慢脚步,在我们帮他们攀上人生高峰时,请停下来欣赏旅途中的风景,过程总是比结局更重要。

孩子爸爸有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到家就要彼此相互大声招呼一下,然后蹲下来或者跪着和孩子来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还轻吻一下脸颊。然后他才会心满意足的放开,这个小小的习惯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使得双方感觉更亲密,即使之前有什么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他们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方式。此外,拉手、捏鼻子、拍肩膀、摸头等等都是很愉悦的身体接触。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次早晨醒来,孩子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说了句“妈妈,你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肯定也有你”。多么纯洁的话语,我们大人有没有经常仔细看看你的孩子呢?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更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下指令,让孩子遵守,不如用微笑和肯定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的强制,反而会引发逆反,就容易造成“不听话”、“真犟”等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面对面做下来,进行平等而愉快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不妨用点技巧,比如肩并肩的坐下来,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说个笑话或者让双方高兴和放松的事情,还可以辅以点头、拍手等肢体语言等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就是“平等”,我家多多有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床上和爸爸比身高,然后爸爸抱着他爬到肩膀上,扛着他在家里转一圈,他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来,而且他乐此不彼。仔细想想,我小时候也喜欢让爸爸扛着我,一方面是觉得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举得拥有了大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和大人平等了。每当我对多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他总是说“哼,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孩子总是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虽然实际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性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独立自理,当然更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有了他们,固然多了几分劳累,几分烦恼,但是这些在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白天再调皮的“小恶魔”,晚上也会化身为妈妈枕旁的“小天使”。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在一生中是很短的,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沉重的责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说教,当小鹰展翅飞出鸟巢后,肯定会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好好和孩子交交心,放下手机,多多陪陪孩子,让他的童年充满甜蜜的回忆吧!

记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2

前几天,偶然的机会有幸阅读了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杨谨写的关于亲子教育的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感触很深,久久不能平静,产生共鸣。它就象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作为父母的许多不解、困惑和无所适从。解读了我们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内心被困扰的层出不穷的难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一种大智慧,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决心加上运用得当的时间和空间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所讲述的每个故事每个小案例都感觉似曾相识。而杨谨教授对故事的深入剖析,提出的解决方法也是招招击中家长的要害,每个字每句话都说到了家长的心坎里,心悦诚服,处处感受到教育的智慧。真的是受益韭浅、获益良多。现在的父母不能再扮演单一的角色,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朋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父母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适应孩子不断成长的需要。书中讲述了人生三大叛逆期: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和人们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而我们的孩子现正处于儿童叛逆期,由于孩子认知结构的.快速丰富,他们从幼儿园步入更加类似小社会的小学阶段。他们更加渴望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希望自己的独立想法能够被认可,可是在学习的压力下,让孩子无时无刻处在被计划被管理中,他们觉得如同提线的木偶。一旦有了放松的机会,便会夸张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天性爱玩,如果不加约束和管教,学业将会荒废,还有一大堆的坏习惯在等着…但是我们如果过度的收紧孩子的自由支配权力,那孩子的叛逆会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我们父母巧妙地运用智慧来激发孩子的小宇宙。当孩子今天不想写作业或者不想看书时我们就适当的缓一缓,用平等亲切的态度与孩子做朋友,快乐的沟通,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父母的信任、理解和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能帮助孩子走过人生中最迷茫的叛逆期!

书中提到父母要及时转换角色,忘记一切工作中的不愉快,保持微笑面对家人和孩子。孩子很幼小,对父母的需要就是全方位的,作为父母我们必须随时转换角色,尽可能平等的与孩子相处,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所以我试着按书本中的方法去做。我回家推开门前,无论工作中遇到再多的不开心都转换成微笑,主动迎上去和孩子打招呼有时会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孩子真的很开心,他会忙不迭的与我分享今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我今天学习的情况以及和同学们相处的趣事!他会告诉我今天老师让他们去捡落叶,“我们把捡来的落叶拼成了秋天两个字,我还在字的旁边拼了个笑脸的图案。结果一阵风突然吹来把我们拼的字吹散了,”在他稚嫩的小脸上不停变换着各种情绪表情。我听了也觉得很有意思,就跟着他的表情作出担心的样子追问道:“呀!太可惜了!这风来的太不巧了,把你们的创意全毁了!”他扬起眉头,用眼睛紧紧的盯着我,“不会啊!然后老师又叫了一群小朋友来,让他们围成圈把风挡着,我们重新再拼呗!老师还拍了照片,马上过几天会发到我们学校网站上的。呵呵……”“太好了,你们老师太聪明了!这个办法真好!那我很快就能看到你们的照片了,好期待哦!”我也作出很开心的回答,眼神中也是满是期待。然后他又跟我说了一些学习方面的事。我感觉和孩子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能感觉到他和我这次对话非常的开心,脸上也挂着很满足很幸福的笑容,感觉整个屋子都亮了,充满了爱意和暖意!冬日的寒意被这股暖流吹散了!

如果我们按照书中所总结的放下大人的身份,用一颗未泯的童心与孩子一起玩耍,在玩中让他学到知识,懂得道理。给孩子以弹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不容任何差错的刻板生活,和他一起做游戏,陪他一起开心。昨天晚上写完昨业,孩子看到我给他交牛奶费的钱里面有三个硬币,他就提出让我们陪他一起画肌理。起初我和他爸爸并不明白他所说的肌理是什么?我问他什么是肌理,他可能也不会解释,可是他用孩子的语言回答我们:“很简单啊,我给你和爸爸去拿纸和笔,你们跟着我画不就知道了吗?”对啊!孩子说的对,有时候行动是最能说明一切的。孩子把他准备的纸和笔都交到了我们手里,然后有模有样的开始给我们讲述肌理的画法。最后还不忘骄傲地补充一句,“告诉你们这是我们美术老师手工课上教我们的哦!”我们也假装不会画,他就像小老师一样耐心的讲给我们听,给我们做示范。这时我突然觉得孩子其实比我们大人爱思考,我们也可以从他那学到知识。他教我们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而且他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在不经意间都得到了锻炼,比我们父母硬要孩子按着我们的方法照着书本上一句一句的学、一步一步地去做,要来得更有效。这样的一个互动还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融洽了亲子关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用短短的30分钟陪孩子玩耍后,我提议让他今天多看会书,他欣然接受立刻就去看了。其实孩子的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我们让他开心他会加倍的回报给我们,收到了我们意想不到效果!

书中还提到:日常小提问,问出爱思考的孩子。生活中我们也开始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一天,孩子想要吃肯德基,我们在大大的满足了他的食欲之后,他爸爸提出给他出道思考题考考他,他一口答应。“我有100元钱,要分给你和妈妈,请问要怎样分你和妈妈手上的钱才相差2元呢?”他思考了一下回答49和51。然后我们让他说出解题思路,“100的一半是50,比50小1的是49,比50大1的是51,那么他们之间不是相差2吗?”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象这样的小提问生活中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让它发生的。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好时机一定会让孩子在思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其实这本书中所告诉我们的教育理念远不止我分享的这几点。我们只能用心去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杨谨教授书中所说的那样,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意志,应该蹲下来与他们讲话,站在同一高度谈话,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交谈。蹲着讲话是指和孩子平等的对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孩子希望父母与他们交流,但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如果我们总是居高临下的面对孩子,那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止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距离,是一颗心和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