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体裁作文

《天行者》读后感

时间:2024-07-15 09:53:18
《天行者》读后感

《天行者》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行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行者》读后感1

作家刘醒龙的《天行者》这部小说以坐落在大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界岭小学为背景,叙述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张英才等几代民办教师的奋斗、挣扎与追求。这里的生存条件严酷而恶劣,山风、暴雨甚至野狼时刻都会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单调、枯燥、孤独、苦闷和与世隔绝的感觉折磨着他们的神经。他们工资微薄,只能靠自己种菜、种地养活自己,补贴山区的学童。但他们没有被生活压垮,仍然以他们朴实真诚的爱、责任感与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对乡村孩子的培养上。

教室不够、教师不够、教学条件简陋,一个教师要教几个年级,而且语文、算术、音乐、美术全部要同时承担。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神圣感与尊严感,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着在山路上奔走的学生,每天一丝不苛地举行着升旗仪式,那山风中飘扬的国旗,无疑是他们心中美好理想的寄托。他们是一批精神的殉道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全部投入到了乡村教育事业中。

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很难把他们一一拎出来细评,因为他们是一个联合体,息息相关。他们或执着,或清高,或精明,性格迥异却在特定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建立起亲人般的情谊,这也许就是那片热土上升腾的希望。他们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却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用心血去哺育这文化贫瘠的大地,即使天塌地陷,有他们在,传承文化的学校就屹立不倒;即使没有了一切,他们仍唱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界岭小学的三次民办教师转正,每次都百转千折,让人揪心痛惜,掺杂了各种纠结痛苦,渗透了各种情感悠长。也许正是在绝境中的人物才能体现出人性的闪光点,相对遗世独立的小世界里的凄风苦雨,不是精明的预测,也不是狡猾的权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面对撞,人情温暖的间接体现。第一次转正,余校长与张英才之间的谦让,以及明爱芬在填着表格中的逝去牵动了让我们感动的神经。第二次,蓝飞的私自占用名额,让人气愤,可以让我们看到宽容的力量,善良的人心,这是我们在冷漠的生活中多么缺少的东西啊。第三次转正开始似乎是毫无悬念的,因为有“红头文件”,可正是这像二十二条军规的政策,才产生真正的悲剧。他们已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转正竟然还要自己掏钱买断工龄。于是先转正的邓有米为了凑给余校长孙四海转正的两万块钱做了错事,村长余实乘机敲诈,官员沆瀣一气,最终界岭小学的新校舍塌毁,一切不能再坏。而每次转正不成,暴雪的降临也意味深长,是天公为他们报屈,还是想让这些争斗不再让一切纯粹美好?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可能是物质上的贫困者,却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天行者》读后感2

作者刘醒龙,讲述了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三个民办教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一直在那里着。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3

向万站长、明爱芬、徐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张英才、夏雪、骆雨......等等的中国大地的民办教师深深致敬。因为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他们是二十实际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他们是山区孩子们的精神脊梁。“民办教师”这个词,也许将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们的精神不能让人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用默默奉献、匍匐前行、乐观向上的精神谱写一曲曲人间最美的赞歌。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震撼的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看着看着都流下了眼泪,随着故事情节一起喜怒哀乐。看完之后都有一种想当民办教师的冲动。民办教师也许是物质的匮乏者,但绝对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虽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曲折的情节,但朴实的语言更能让我感动。文中通过界岭小学几个民办教师生活遭遇的叙述我们了解、感受、体知当地中国农村成千上万个乡村民办教师生存环境的辛酸苦辣、情绪焦灼和痛苦无奈,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没有所谓的气质修养,听不到华丽的言语,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者,是真正农村文化的苦行者,他们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别人不屑,而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他们的故事似乎与我们很远,有些听起来甚至让人感到不解,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却又分明感受到他们离我很近,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碰撞与共鸣。

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种,很少有人去关注、正视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现状,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躯所蕴含的良心、道德顽强支撑起了中国农村社会不断向前前行。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或许更多的人认为在城市,在工业化,但大家是否想过,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我们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农村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简单介绍一下此书,《天行者》---作者刘醒龙,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还是概括一下本书吧:

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交织一首动人心弦的感人乐章;

粉笔、黑板、板擦、教学楼谱写一曲震撼人心的精神诗歌。

《天行者》读后感4

《天行者》,刘醒龙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在极其艰苦坏境里的民办教师,他们担负着农村小学“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力图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命运,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他们的执着感动,为他们在遭受不公面前的无奈而难过。

“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这样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一只灰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没玩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的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作品开始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写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读者马上带入无聊、焦躁、懒散的山村环境,书中内容继续讲述几位乡村民办教师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这些介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边缘人,在这个知识如沙漠的落后土地上坚守着,像传教士一样执着于文化的传播,他们有着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在转正指标中的自私与狡黠,关键时刻我们又看到了这些小人物纠结后的高贵心灵。

余校长他们的人生是沉默的人生,在时代的发展与嬗变中,似乎不起一丝微澜,作者在故事的叙写过程中,也以近似于沉默的方式,写出他们的人生坚守,展现的.是一种人生方式的沉默之诗,又是一种信仰的史。我们看着余校长与明爱芬的生离死别,孙四海与王小兰的深爱情伤,看着万站长的无奈与伤痛,孙英才的离去归来的人生选择。这些伟大的小人物的忍辱与不屈,煎熬与守望,创伤与弥合,分离与相守,使得《天行者》在沉郁苍凉中映照出当下世俗人间的浮华庸俗。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既有对人物在利益面前心里挣扎的细腻描写,又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山里漫天飞舞的冬雪,落日余晖中孤独的笛声,在小人物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老村长的墓碑、抛掷的硬币,还有那篇幅中几次出现的“真的有狼吗”?让人们感受了楚文化的诡异,这些现象出现在落后的山村读起来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突兀。作品着墨不多的万站长,不但把张英才送进了大山,也把读者带进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线把山里山外连接起来,把作品人物串联起来,有一句话说的深刻,“虽然改变了民办教师的身份,骨子里还是民办教师。”他始终放不下对界岭小学的牵挂,其实是忘不了对那片土地的眷恋,他的命运怎又不算是一个悲剧呢,作品中的这个小配角给我的印象同样深刻。

总以为只有经过漫长冬季蛰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壮的作品。读了刘醒龙先生的佳作才认识到,原来楚地不仅是“楚国巫风甚厚”,还有着如此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天行者》读后感5

寒假里,我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有的交不起学费,有的买不起书本,学校被大石块撞塌后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又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